教育教學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7月27日,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宋厚輝教授團隊在《Cell》旗下寄生蟲學頂級期刊《Trends in Parasitology》(《寄生蟲學趨勢》,中科院1區Top,IF3-year9.714)在線發表了題為《微小RNA與寄生蟲誘導的肝纖維化:從機制到診斷和治療》(MicroRNAs in Parasite-induced Liver Fibrosis: from Mechanisms to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的論文。
文章總結了miRNAs在寄生蟲感染誘導的肝纖維化發生中的作用,探討了miRNAs作為肝纖維化診斷和治療靶標的策略,為有效治療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肝纖維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寄生蟲感染仍是當前嚴重阻礙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有些寄生蟲作為人畜共患病病原或媒介也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日本血吸蟲、細粒棘球絳蟲、多房棘球絳蟲等一些寄生于肝臟的寄生蟲在感染過程中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傷,引起肝纖維化。在肝臟持續性損傷的情況下,肝纖維化會惡性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據估計,全球范圍內每年因肝硬化死亡的人數高達近百萬。
纖維化本質上是一種組織修復過程,在任何原因引起的組織損傷下都會發生,其主要特征為胞外基質(ECM)的穩態失衡,使得其過度合成并沉積。在肝纖維化過程中,ECM主要由活化的肝星狀細胞(HSC)合成,而HSC在正常情況下處于靜息狀態,所以HSC的活化是肝纖維化發生的關鍵環節。在感染期間,寄生蟲一方面可通過胞外囊泡(EVs)將其miRNAs釋放到HSC中,促進或抑制HSC活化;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分泌/代謝抗原(ES)和可溶性抗原影響宿主miRNAs的表達水平,促進或抑制HSC活化,從而參與肝纖維化發生。在這種共同作用下,肝纖維化的發展和消退在短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圖1)。
由于miRNAs在寄生蟲感染誘導的肝纖維化中發揮重要功能,所以可利用病毒和非病毒遞送系統,作用于那些直接參與纖維化的miRNAs,抑制HSC的活化,促進纖維化消退;同時,也可靶向與腸道菌群、肝臟微環境和肝臟不同細胞間互作相關的miRNAs,研制新型抗纖維化藥物。為了獲得更好的藥效,需要研制二價或多價miRNA藥物,也可聯合使用miRNA藥物和其他抗纖維化蛋白或化學藥物。在此基礎上,通過優化遞送系統、給藥途徑及RNA修飾等,再進一步提高抗肝纖維化miRNA藥物的療效。
浙江農林大學為該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劉夢琪為第一作者,宋厚輝教授和鄭亞東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浙江農林大學人才啟動項目(2021LFR038)、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2019C0205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703104)等項目的資金資助。
(動科動醫學院 鄭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