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近日,國家重點實驗室森林生態學研究團隊(李彥教授團隊)再次以長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在國際知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1區,IF = 13.211)發表原創研究成果。該研究以“Contrasting effects of altered precipitation regimes on soil nitrogen cycling at the global scale”為題,系統闡述了全球范圍內干旱區和濕潤區土壤氮循環過程(輸入、固存和輸出)對降水改變的不均衡響應。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降水改變將對生態系統土壤氮循環施加強烈影響。然而,降水改變是否會對全球范圍內干旱區和濕潤區的土壤氮循環過程產生不同影響尚不清楚。因此,李彥教授團隊整合分析了1036對觀測結果,量化了全球范圍內降水增加和減少對干旱區和濕潤區土壤氮輸入(植物氮返還)、固存(土壤中各形態氮)和輸出(氣態氮排放)的影響,填補了上述空白。研究結果表明:(1)降水增加顯著提升了土壤氮輸入和輸出,卻降低了土壤氮固存;而降水減少產生的影響與之完全相反;(2)干旱區土壤氮循環對降水增加更為敏感,而濕潤區土壤氮循環則對降水減少更為敏感;(3)降水改變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與降水類型(降雨與降雪)無關;(4)局部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是調節土壤氮循環對降水改變做出具體響應行為的關鍵。這意味著,土壤氮循環對降水增加和減少的響應行為在干旱區和濕潤地區之間存在具體差異,全球氣候變化將對這兩種氣候區內土壤氮循環產生不均衡的影響作用。因此,在未來構建相關模型進行預測研究時,為提升相關研究的精確性,應著重考慮干旱區和濕潤區之間差異。
該研究由森林生態學研究團隊完成,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青年教師武啟騫博士為第一作者,邵鈞炯副教授為通訊作者,李彥教授全程指導了研究過程和論文撰寫。University of Alberta的Scott X. Chang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岳楷教授和University Malaysia Terengganu的Petr Heděnec副教授深度參與,并做出重要貢獻。我校教師馬元丹、蔡延江、陳健和張慧也參與了該項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浙江農林大學研究與發展基金、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等項目資助。這是繼該課題組提出干旱區和濕潤區土壤生態過程對降水變化的差異化響應行為以來(Plant and Soil, 2020; GlobalChange Biology, 2021),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研究進展,也是李彥教授團隊近年來關注干旱區和濕潤區生態過程差異性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