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重點實驗室森林碳匯研究團隊PI、國家林草局“竹林碳匯智能監測和智慧管理”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杜華強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生康方芳為第一作者撰寫的“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arbon Fluxes from Bamboo Forest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a BEPS Model in China”在國際TOP期刊《Remote Sensing》(IF=4.848)上發表,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竹林是我國亞熱帶地區重要且特殊的森林資源,由于其分布范圍廣、生長速度快、固碳能力強等特點,在調節全球碳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國竹林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竹林遙感分布信息、竹林LAI同化數據產品和土壤、氣象等數據等驅動BEPS模型,模擬2001-2018年近20年中國竹林GPP和NPP,并分析了GPP、NPP時空演變格局及其對氣候因子的響應。

碳通量時空演變研究表明,在月尺度上,中國竹林GPP、NPP呈單峰型季節變化特征;在年尺度上,GPP、NPP總體呈增加趨勢,增長率分別為5.20g C m-2yr-1、3.88g C m-2yr-1。在空間分布上,GPP、NPP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總體上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空間分布特征,GPP、NPP高值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等竹林豐度較高的地區。變化趨勢結果表明,中國竹林碳通量呈增加趨勢(slope>0)的空間分布范圍大于呈減少趨勢(slope<0)的空間分布范圍,說明近20年中國竹林的生產力在逐步提高。

氣候對竹林碳通量時空動態演變影響研究表明,在年尺度上,通過計算竹林GPP、NPP與氣象因子(最高溫、最低溫、降水量)的偏相關系數發現,整體上,竹林GPP、NPP與降水量呈正相關,而與最高溫、最低溫均呈負相關,即高溫或低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竹林碳通量的增加,而適宜的降水量促進竹林碳通量的增加。在月尺度上,溫度和降水與竹林GPP、NPP呈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均達0.56以上。


(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