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浙江臨安、蒼南、麗水、湖州、臺州、東陽、義烏、溫州等地的森林、原始次生林迎來了一群群頭戴志愿者字樣紅色小帽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在幾位教授的帶領下,對一些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進行調查,為許多還沒有名稱和不知年齡的老樹、名樹進行測定,給它們帶去了“身份證”;他們還給珍稀樹種進行體檢,對部分“身患重病”的珍稀樹種、古樹名木進行診治,并分別給它們掛了“號”,制作了“病歷卡”。這些冒著烈日開展志愿者活動的年輕人,就是浙江林學院關于浙江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的志愿者,帶隊的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林學、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教授。 服務團成員們以調查浙江省森林資源現狀、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為目的,為確保活動能更好地結合“生態省”創建精神,讓活動更順利地開展,林學院還分別給每個服務團聘請了浙江省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和本校林學方面的專家、教授擔任指導老師。在為期兩個月的樹種普查和體檢過程中,志愿者們將分別對省內湖州、臺州、東陽、義烏、溫州等地區進行林業有害生物分布的調查工作。 據服務團的成員小金介紹,由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完全是學生自愿報名,所有的經費都是學生自籌的,所以在調查過程中條件比較艱苦,但是所有的成員沒有一個退縮,“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許多書本上的知識在實際運用中未必都管用,有了這次經歷,我們的專業知識更加扎實了,因為我們在調查過程中,已經學習到了許多即使交學費也未必學得到的東西。” 說到給古樹看病的目的,服務團成員鄭麗說:“現在國家十分重視森林建設,多次發文強調林業建設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們這支服務團的志愿者都有一個想法,在加強專業實習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浙江林業建設狀況和森林病蟲害的有關情況,我們將盡己所學,為病樹診治,為‘生態安全’出把力。” 據悉,浙江林學院關于浙江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是該校黨員大學生宣傳、實踐生態省建設的服務團之一,該校今年充分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的良機,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組建了十余支宣傳實踐生態浙江建設、積極服務“三農”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
《中國環境報》 2004-08-17 陳勝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