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時間不過一個半小時報告,響起了16次掌聲,掌聲延續時間最長達2分鐘。平均每5分多鐘就有一次掌聲響起。日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院士協同“浙江生態建設院士行”活動的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來到浙江林學院,并為該校數千學生作了一次“影響一生、啟迪人生”的報告,該校千名師生沿著沈國舫院士的足跡,研讀了他成功者的一生,勤奮的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將個人成敗與國家人民命運緊密相聯的一生。
沈國舫院士從小就樹立了“如何想辦法改變國家面貌”的思想和目標,為此他作為班級唯一報考農林的學生以高出第二名50多分的成績考入北京農學院;他作為我國第一批赴俄留學的學生進入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周總理為他們送行;他在俄求學時作為學校唯一的而且是不懂俄文中國留學生,努力學習,報著為國爭光的理念,他在學習期間以40多門功課全優的優異成績畢業;在俄國挽留他繼續深造的時候,他為了參加國家建設,毅然回國,投入國家建設和中國林業建設中去,并成長為我國最著名的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森林培育學家,為我國的林業建設和教育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談到經驗和對大學生的希望時,他說,“關鍵是靠三點:一要勤奮,勤奮是基礎,要勤于學習、勤于實踐;二要勇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成果;三要善于合作,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中出成果的必然趨勢,是任何取得偉大成就者所不可缺少的。”他要求大學生們始終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學習而努力學習。
《教育信息報》 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