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林學院有關部門又開始進行學生思想動態調查和貧困生情況摸底。原以為會有許多家庭并不是非常貧困的學生也會來申報,然而令很多老師想不到的是,今年許多明明可以申報貧困生的學生卻不愿意成為在學校里“注冊”的貧困生。
在做貧困生情況調查前,學校有關部門了解到,如今不少學校的學生為了能夠在勤工儉學等方面獲得優先考慮,即使不是貧困生也會申請貧困生。不少學校貧困生比例不到10%,但是申報上來的結果卻達到20%,甚至更高。因此在學校開展貧困生情況申報以前,為杜絕這一現象發生,學校還制定了確定貧困生的嚴格的審核程序。然而讓學校想不到的是,調查過程中,學校認為比較貧困的一些學生卻沒有申報貧困生,申報的數量遠遠沒有學校有關部門預想的多。
往年家庭比較困難的大三學生小英,學院以為她這次肯定又要申請貧困生助學金了,因為按照學校的資料,她的家在湖南西部山區,從她家到有車子坐的地方就要4個小時,前幾年的學費都是靠貸款和學校減免解決的。但是這個學期,她卻自己到學校要求取消她的貧困生資格。“我家經濟情況今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已經可以支付我的學費,如果自己平時再做個家教、節約點,相信自己是可以堅持下去的。學校能資助的學生名額是有限的,減免了我的學費,其他貧困生可能就不行了。我希望學校能幫助更多的人完成學業。即使我們暫時在經濟上貧困,我們在心理上絕對不能貧困。”
當筆者問及會不會有部分家庭并不貧困的學生申報貧困生,許多同學都堅決地說“不會!”“因為是不是貧困生同學們接觸久了都會知道,如果說你手里有手機,用的是電腦,聽的是最新款式的MP3,那你肯定就不是貧困生。”“學校設立貧困生基金,設立助學金,騰出勤工儉學崗位、接受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本身就是相信我們,我們不能辜負學校的信任。這是最起碼的社會道德良心,也是一個大學生應該擁有的最起碼的誠信。”
據了解,近兩年來,在課堂上、學生公寓中、校園里,浙江林學院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識宣傳。目前,該校已經初步形成學校相信學生、學生關心學校的好風氣。
《中國教育報》2004.10.15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