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六屆中國智慧林業大會在浙江農林大學召開。500多名來自全國各類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的院士、專家、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這一盛會。

這屆大會由中國林學會主辦,中國林學會林業計算機應用分會和浙江農林大學承辦。大會圍繞“數智林草,慧聚浙里”的主題,集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專題論壇、海報展示、成果展覽等于一體,旨在全方位展現林草信息化建設成效,集聚各方力量,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林草行業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強對智慧林業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我國林草信息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和發展,賦能林草新質生產力穩步提升,全方位高質量推進林業智慧化發展。
據了解,大會設主會場和9個分會場。分會場包括,林草遙感與智能監測、森林經營與智能決策、氣候智慧林業與智慧生態、林木表型與智慧培育、林草感知與智能裝備、災害監測與智慧保護、智慧林業企業家論壇等。主會場有2個主旨報告和4個專題報告,各分會場有特邀報告44個、專題報告41個和研究生報告55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應邀做題為《人工智能與智慧農林業》的主旨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做了題為《新形勢下高質量實現碳中和的思考》的主旨報告。來自清華大學的徐冰、中國林學會林業計算機應用分會的張懷清、浙江農林大學的馮海林、南京農業大學的程宗明等專家分別圍繞“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智慧林草新引擎-林草行業大模型研究”“林業智能體技術研究與探索”“世界一流期刊助推一流科研”等主題作特邀報告,深入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林草業中的應用前景。

大會還發布了智慧林草產業發展倡議書,倡議智慧林業同行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數據資源共享、完善標準體系建設。
專家們深入研討了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的創新應用,展示了AI圖像識別與LiDAR技術的最新突破,交流了碳匯計量、生態價值評估等熱點問題。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們分享了在AI育種、表型組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展現了智慧林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與會專家認為,推動林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數據資源共享、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智慧林業發展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業實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會議期間進行了林草行業大模型的研發情況介紹說明,希望各行業單位積極參與大模型研發、群策群力,通過共同努力打造行業標志性產品,為林草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會議期間舉辦的智慧林業企業家論壇,成為產學研對接的重要平臺。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與高校的深度合作,將進一步加快新一代智能監測系統的研發進程,為智慧林業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技術解決方案。
大會主席、浙江農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馮海林教授稱,大會集中展示了我國智慧林業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為行業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智慧林業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將有力助推我國林業現代化建設邁入新階段。
他介紹說,近年來,他所在的學院一直深耕智慧林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在林業信息化、林業信息感知與人工智能方向取得顯著成績,研發的軟硬件產品在全國推廣使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人工智能與智慧農林業》的主旨報告中說,智慧農林業是現代信息技術、工業裝備技術與現代農林業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的全新生產經營方式。我國農林業自身特性推動了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如無人駕駛拖拉機、北斗導航精密播種、高分辨率遙感等技術顯著提升作業效率與精準度。我國農林業將呈現綠色、現代、智慧三大基本特征。要從五方面發力:加強 AI農林業研究應用,培育相關產業,突破關鍵技術;統籌推進智慧農林業與數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丘陵山區機械化,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構建農林產品智慧供應鏈,實現全流程數據管控;發展農林業數字創意產業,優化農林業功能結構,全面推動農林業現代化轉型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在《新形勢下高質量實現碳中和的思考》的主旨報告中指出,要深刻認識到雙碳目標是我國引領新一代產業升級與能源革命的時代契機。聚焦能源供應端與消費端的產業革新,深入推動鋼鐵、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無碳技術轉型,強調信息化賦能產業新發展,爭取最終擺脫對含碳資源的依賴。要聚焦人為固碳端的“兜底”保障,堅持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大力發展生物-生態固碳路徑,構建生態系統“持久碳匯”。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1729382256913907778 《人民日報》20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