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茶葉采摘加工的黃金時節。浙江農林大學的茗茶園里,茶學院的學生們忙碌而專注,他們熟練地采摘著各類品種茶葉,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將其加工成綠茶、紅茶、烏龍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實操技能,更真切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魅力,向著懂茶葉科技、通茶道哲思、精茶業經營、善茶傳天下的 “現代茶人” 目標穩步邁進。

茶,發源于中國,如今已在世界范圍內盛行。它是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傳承文化以及服務 “一帶一路” 等國家戰略的獨特載體,肩負著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重任。早在 2006 年,浙江農林大學便在全國率先設立茶文化本科專業。歷經 20 年持續探索,學校精心構建了茶學科交叉融合的現代茶人協同育人體系,打造了茶文化國際傳播的全球化育人矩陣,形成了產教融合驅動的茶業人才供給模式,構建起 “三茶統籌、融通中外、立體呈現” 的交叉復合型 “現代茶人” 培養模式。
“2021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為新時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茶業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這就是我們的‘新茶經’。” 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院長董杜斌表示,“傳統單一學科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茶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基于此,2021 年 5 月,我們在全國率先成立茶學與茶文化學院,圍繞三茶統籌的跨學科協同育人機制、全球視野的茶文化教學資源體系、現代茶人培養范式等關鍵要點,全面推進交叉復合型‘現代茶人’培養改革,這也是學院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推動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為構建茶學科交叉融合協同育人體系,浙江農林大學整合各方資源,搭建了 “品種選育 — 智造工藝 — 品牌傳播” 三維全鏈條課程體系,開發了 “智慧茶園” 等 12 門交叉課程模塊,打造出《茶品牌數字化營銷》等 8 門產教融合金課。同時,學校聯合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 30 家單位,建立起包含 21 家生態茶園在內的實踐平臺,年均開展 50 余項產教協同項目,形成了 “品種改良 — 智造升級 — 裝備創新 — 品牌塑造 — 文化出海” 全產業鏈 “現代茶人” 育人體系。
此外,浙江農林大學創建了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以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為核心,在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設立 12 個華茶驛站和一批茶文化體驗館,積極開拓國際交流新平臺。學校先后組織 100 多名師生前往法國、俄羅斯等 10 余個國家開展茶文化國際 “三巡” 活動,向海外派出 17 名孔子學院學生志愿者、21 個 “國際茶文化三巡” 交流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國際跨文化傳播能力。同時,開發《國際茶藝師標準》等 6 項行業規范,培訓 300 余名國際茶藝師,實現中國茶教育標準向國際輸出。
在國內,學校組織來自 15 個省(區、市)44 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舉辦國家級茶非遺研培班;創編《中國茶謠》等 3 部大型茶文化主題舞臺藝術作品;打造松陽縣茶產業研究院、浙茶現代產業學院。學生主持 9 項國家級項目,攻克花茶窨制等多項企業技術難題,榮獲 42 項省級及以上獎項。通過建立多元立體評價體系,形成 “文化解碼 — 藝術創作 — 教學轉化 — 學術反哺” 閉環育人機制。

“目前,學校已建成一大批國家級、省級平臺,創新 23 款茶產品,制定 5 項茶相關各層級標準,助力海外 6 個產茶國、國內 9 個產茶大省的茶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茶文化與茶健康》等國家級一流課程,獲批 25 項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出版 40 余部專著。這些資源和平臺為‘現代茶人’培養筑牢了根基。學院茶文化專業建設經驗已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茶文化人才培養示范案例。” 浙江農林大學茶學院黨總支書記張路介紹道。
截至目前,學院已累計為社會培育 2000 多名 “現代茶人”。畢業生們在智慧茶園、新茶飲研發、茶精深加工、茶非遺傳承、茶文旅運營等領域大顯身手,成為推動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445342352968696817&item_id=1044534235296869681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學習強國:202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