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浙江大學園林研究所、咫尺自然等機構共同發起“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旨在通過公眾參與,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喜鵲自古被視為“吉祥使者”。宋朝蘇軾主政杭州期間,就將其視為政通人和的象征,在《虎丘寺》《異鵲賦》等作品中多次描繪喜鵲。作為城市生態健康指示物種,喜鵲的種群動態也反映著綠地系統的連通性。
近年來,杭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是缺乏系統性觀測數據,缺少杭州喜鵲的準確數字。
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吳曉華表示,“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就是希望在尋喜鵲的過程中,共同調查和了解杭州市喜鵲的數量和分布特征,共同傳承和了解鳥類背后的宋韻文化。

喜鵲 張應超攝
為更好地推進“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主辦方還邀請了鳥類學博士、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水華擔任項目顧問,聯合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大學、大地之野、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蔣村青年商務社區、融創服務共同推進項目實施。
目前,“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已經正式啟動。即日起到4月25日為志愿者報名時間,4月25日—30日將對報名者開展鳥類調查培訓。5月,志愿者將選定一條主辦方預設的樣線,完成調查。調查活動結束后,主辦方還將開展以喜鵲為主題的剪紙、風箏、刺繡等文化交流活動。

掃碼參與報名,成為志愿者
項目計劃在杭州市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蕭山區、余杭區、臨平區、錢塘區、富陽區、臨安區10個區劃分5公里×5公里的網格402個,根據志愿者招募情況,每個網格內設置1—2條長度為1公里的樣線展開調查。為了扎實做好這些工作,項目將動員1000+市民成為“喜鵲觀察員”。下一步,還將建立杭州市喜鵲分布動態數據庫,分析城市綠地結構與喜鵲棲息地關聯性,挖掘宋韻文化地標中的喜鵲意象。
項目組成員葉喜陽表示,項目組會提供必要的觀測裝備支持,如計數器、觀測記錄表等,幫助志愿者更好地完成觀測任務;提供志愿者證書,為表現優秀的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參與項目將納入杭州志愿者時長管理,在杭州相關志愿服務激勵體系中發揮作用。參與的志愿者將享有優先參與更多有趣的自然科學活動的權利。
據介紹,作為“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東道主,杭州不僅將展示其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成就,還將通過公民科學項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中國經驗,彰顯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kjkjxw/20250410/619995.html 《中國綠色時報》: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