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百花盛開、處處啼鳥的時節。值此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來臨之際,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浙江大學園林研究所、咫尺自然等機構發起了一場“尋喜鵲·知杭州”公益活動,以“數喜鵲”為切入點,深入調查杭州市喜鵲的數量和分布特征,并挖掘喜鵲在宋代詩詞歌賦、書畫佳作中的文化內涵以及宋韻文化地標中的喜鵲意象。

喜鵲自古被視為“吉祥使者”,宋代文人尤愛其靈性。相較于麻雀等常見鳥類,喜鵲因其文化意象與生態價值的雙重屬性,成為連接古今的生態文化紐帶。
在宋代詩詞中,喜鵲常被文人墨客用來表達喜悅、期盼等情感,南宋蘇軾主政杭州期間,將其視為政通人和的象征,多次在《虎丘寺》《異鵲賦》等作品中描繪喜鵲;繪畫中,喜鵲登梅、喜鵲嬉戲等以喜鵲為元素的作品不可勝數;南宋的瓷器,也廣泛使用喜鵲紋作為裝飾,兼具藝術美感和吉祥寓意……
作為城市生態健康指示物種,喜鵲種群動態也反映著綠地系統的連通性。近年來,杭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是缺乏系統性觀測數據,亟需通過公民科學項目建立長期監測網絡。

為更好地推進“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咫尺自然機構還邀請了鳥類學博士、浙江博物館原館長陳水華擔任項目顧問,聯合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大地之野、蔣村青年商務社區、融創服務共同推進項目實施。
“我們計劃在杭州市下轄10個區,劃分5千米×5千米的網格402個,每個網格內設置1-2條長度為1千米的樣線展開調查,并建立杭州市喜鵲分布動態數據庫,分析城市綠地結構與喜鵲棲息地關聯性。” 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吳曉華老師介紹道,同時,借助探尋喜鵲的過程,引領志愿者們領略喜鵲在宋代詩詞中的意境、繪畫上的神韻以及民俗里的韻味,去感受和觸摸宋韻文化的獨特魅力。

“報名參加的志愿者,我們會組織專業的培訓,包括喜鵲及其他鳥類的識別特征、生活習性、觀測技巧、數據記錄方法等,并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觀測裝備支持,幫助志愿者更好地完成觀測任務。”項目組成員葉喜陽說,該項目將納入杭州志愿者時長管理,并為表現優秀的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同時對于參與項目的志愿者可優先參與更多有趣的自然科學活動。
“希望借助‘尋喜鵲·知杭州’公益活動,將觀測記錄匯聚成珍貴的科學數據,為研究杭州喜鵲種群數量、分布規律和生態習性提供第一手資料,助力推動城市生態保護科學發展。”咫尺自然機構負責人張應超說。


目前,“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已經正式啟動,4月1日—25日為志愿者報名時間,4月25日—30日將對報名志愿者開展鳥類調查培訓,在5月份的任意一天,志愿者可選定至少一條主辦方預設的樣線,完成調查并提交數據即可,樣線長度1千米,耗時約半小時。
當然,對于報名參與“尋喜鵲?知杭州”公民科學項目的志愿者,組織方希望志愿者熱愛大自然,對鳥類充滿好奇與關愛;身體健康,能夠適應戶外觀察活動;愿意參加項目組織的培訓,學習觀測規范和數據記錄要求;按時完成觀測任務,并提交準確的數據。在調查活動結束后,主辦方還將開展以喜鵲為主題的剪紙、風箏、刺繡等文化交流活動,共同學習宋韻文化。
有意向報名的志愿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參與報名,或聯系咫尺自然機構負責人張應超。聯系電話:15071855157,郵箱:[email protected]。


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1094623689216884736 杭州網: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