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農林

- 校內新聞熱線:9291819
產教關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繞不開的關鍵問題。為構建緊密的產教關系,2021年以來,我省大膽嘗試,按照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累積立項建設了3批次61家現代產業學院,實現了3個“全覆蓋”——11個設區市全覆蓋、“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全覆蓋、不同層次本科高校全覆蓋。
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產業學院發揮了哪些作用?創新之處在哪里……近日,記者前往杭州、寧波、溫州、臺州等地的多家現代產業學院進行了調研采訪。
雙向奔赴 深度共建
長期以來,校企合作過程中,“校熱企冷”的情況屢見不鮮。現代產業學院的出現破解了這一難題,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實現校企的雙向奔赴。
記者了解到,為增強現代產業學院多方辦學主體的黏合度,加強區域產業、教育、科技資源的統籌和部門之間的協調,按照教育部出臺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各產業學院都組建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在理事會的領導下,各單位厘清權責、各司其職,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資源的目標開始走向現實。
浙江農林大學現代糧食產業學院建立了政校企共同參與的產業學院理事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產學研合作委員會、決策咨詢委員會等13個專家指導委員會。在理事會的安排下,各主體進行了詳細分工:學校負責配置專門的教師和管理編制,同時,為學院提供專門的產業學院大樓,搭建糧油儲檢、糧油精深加工、糧油信息化、糧油經濟學等四大產學研平臺;學院與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用人單位三方圍繞產業人才需求,共建共管,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提出用人需求,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核定編制,省財政廳提供培養經費,省教育廳提供招生指標,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為學院提供充足的“雙師型”師資、教學資源和基地保障,確保畢業生100%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管理,真正實現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
同樣,在政校企共同參與的理事會指導下,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產業學院獲得了政府在科技、人才、金融、產業等方面共計22條政策支持,建成了70萬平方米的孵化產業園區,合作企業投入產教融合基金、行業獎學金等5000萬元以建設教材、課程、師資、實訓平臺和實踐基地。
寧波工程學院杭州灣汽車學院辦學理事會由寧波工程學院與寧波杭州灣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寧波市教育局、吉利集團、上汽大眾共同組建。“一些重要事務由理事會開會決策,各方代表都有發言權。”學院黨委書記柳艾嶺介紹,理事會制度下,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愿意大手筆投入,例如新區政府先后撥款5000萬元資金,用于校區基礎建設與辦學條件改善;吉利集團、上汽大眾、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企業捐贈NVH實驗室聲學處理設備、6臺博銳整車、9臺發動機、9臺變速器等實驗教學設備。2024年,吉利集團投入2600余萬元共建汽車零部件檢測實驗室,用于師生科研與實踐教學課程開展,投入20余名工程師與學院共同開展“雙元制”教學,探索新能源汽車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
聚焦產業 緊貼需求
《指南》提出,“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重點是應用型高校,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不難看出,助力區域產業發展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關鍵。
這一點,從61家學院的名稱就可窺見一斑。現代生物產業學院、紡織新材料現代產業學院、機器人產業學院、集成電路產業學院、大宗商品現代物流產業學院……參照的是“315”科技創新體系,對應的是“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些新興產業是浙江發展的重點,也是急需高素質產業人才的重點領域。
溫州大學與溫州市甌海區政府共建的溫州數據研究院(溫州大學浙南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坐落于溫州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之一的中國(溫州)數安港。為貫徹落實溫州市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研究院聚焦制造業、醫療健康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研發需求,2024年度相關團隊獲“科技副總”專項經費95萬元,橫向課題簽約達200萬元,研發完成數據產品6項,孵化企業實現產值2420萬元。
走進浙江工業大學數字化制造現代產業學院,最搶眼的是一樓的葉片智能制造生產線。“這條與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產教研深度融合的生產線,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試驗田。”執行院長潘柏松告訴記者,學院依托學校在各地的研究院,建了8個分院,它們主攻的數控機床、汽車零部件、軸承、減速器等高端裝備及關鍵基礎件,都是相應區域的特色產業。
緊貼地方發展需要辦學,讓相關高校的畢業生備受企業青睞。柳艾嶺告訴記者,自2014年實行校園、產業園、研發園“三園融合”人才培養路徑以來,已有5000余名本科生從這里畢業,其中有四分之一在寧波前灣新區汽車城就業。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王何娜坦言,依托地方分院,學生早早接觸對口企業并提前達成就業意向,如今畢業生不再扎堆杭州,也愿意到其他有智能制造企業的地市就業。
攜手產業 創新育人
現代產業學院,本質還是學院。“學”字當頭,更要堅持育人為本。5年多來,不少產業學院在育人模式上深鉆研、下苦功,走出了產業育人、協同育人的特色路徑。
周一到周四到臺州走訪企業收集問題,周五、周六在杭州做研究……這是潘柏松本學期的工作表。作為產業學院執行院長的他,同時也是臺州研究院院長。“收集到的問題我會進行分類,個性化的問題可以作為本科生的創新實踐課題,共性問題和前沿問題會分配給碩士生和博士生作科研項目。”潘柏松介紹,他常常帶學生一起下企業,讓學生在與企業工程師對話的過程中,開闊眼界,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
浙江農林大學現代糧食產業學院在培養方案上動腦筋,以培養供給側與糧食產業需求側無縫對接為導向,構建了校內校外雙導師“313”遞進式人才培養方案,即3年校內學習、1年共建單位實踐、3個暑期校外實習,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企業,職業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
合作多年,寧波工程學院杭州灣汽車學院與企業共同編寫了《數控銑削編程與操作訓練(第三版)》《機器人焊接項目化教程》《焊接機器人系統操作、編程與維護》等新形態教材11部,企業師資占專任教師的40%、企業導師擔任畢業論文(設計)導師的占45%,企業真正撐起了學院育人的半邊天。而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杭州)跨境電商學院的“跨境電商大講堂”一門課就匯集了30多位政企學界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學院還根據學生需求推出了多種培養形式。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杭州)跨境電商學院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微專業)、創新班、課程修讀(復合型人才)、慕課西行等多種形式,至今已有近5000名中外學生和企業學員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完成跨境電商知識科普和系統化學習;溫州數據研究院試水數據治理與數據資產管理微專業、人工智能創新班與研修班等,主動適應不同基礎的學員需求。
高校是創新人才匯集地、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和科技創新成果集聚地,做實做強現代產業學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育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勢賦能正當其時。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布局建設更多高水平的現代產業學院,更好地助力浙江經濟發展。
http://www.zjjyb.cn/html/2025-04/01/content_62862.htm 《浙江教育報》:2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