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頒布施行。前兩天,浙江農林大學的古樹保護專家走進臨安區太湖源鎮上陽村,對該村的一棵千年古圓柏進行體檢“復診”,科技賦能古樹名木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據浙江農林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專家李飛介紹,上陽村的這棵千年古圓柏種植于西漢末期,樹齡約2015歲,樹高6米,胸圍1.98米,平均冠幅6米,是迄今為止收入浙江省林業廳全省古樹名木監管平臺“最年長”的一棵古樹。
經過大家長期的救助和保護,這棵古圓柏枝繁葉茂,目前生長狀態很不錯。古圓柏造型非常獨特,樹干到樹梢,呈螺旋狀,古樹整體向西傾斜,留有一條尾巴樣子,所以遠看像一把太師椅。更為奇特的是,這棵圓柏上同時長著扁、刺、圓三種形狀的葉子,令人嘖嘖稱奇。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此樹后,龍顏大悅,喜稱“神柏”。
這棵“神柏”先后被評為“杭州最美古樹”“全國古樹”,每到春天,抽出的綠芽總能喚醒春日。不過,由于古樹生長空間狹小,離馬路較近,古樹樹體傾斜,樹干空洞腐爛,枯枝較多,部分枝條中空腐爛,極易被狂風暴雨摧毀。近年來,受上陽村委的委托,浙江農林大學曾先后兩次組織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對“神柏”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實施了相關復壯救護工作。
他們帶著精密儀器為這棵古圓柏展開“全身體檢”。應力波無損檢測儀掃描年輪皺褶,土壤探針直抵根系秘境,團隊仔細地為古圓柏“問診把脈”,開出“治病良方”:生境清理、硬化拆除、整枝修剪、樹體清腐、防腐處理、修建側石、修建石欄桿、鋪透氣鋪裝、石坎拆除重建、土壤改良、根系處理、涼亭遷移、景觀提升等。
經救護后,古樹生長勢逐步向好發展,新梢萌發量增多,樹體腐爛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該措施通過支撐加固后,成功解決了古樹自身劈裂、折斷的安全隱患,為延長古樹壽命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為浙江省唯一的農林類重點建設高校,浙江農林大學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專業的技術力量,深度參與全省乃至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的各項工作,在制度建設、資源調查、搶救復壯、公園建設和科普宣傳等多個關鍵領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校先后協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對古樹名木衰老原因調查、樹齡鑒定、古樹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長壽特性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研究,針對白蟻、真菌病害等古樹名木常見病蟲害,開發了專項防治技術,通過種苗繁育技術、野外回歸試驗等技術,為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和種質資源庫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結合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知識,研發養護與搶救復壯技術,成功恢復了許多瀕危古樹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樹重煥新生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993603854245039&wfr=spider&for=pc 《杭州日報》客戶端:20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