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農林大學30多名專家教授齊聚一堂,圍繞《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具體落實,就如何助推古樹名木保護給出相關建議。
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吉表示,我國古樹名木保護科研領域已進入從“搶救性保護”向“系統性研究”轉型的關鍵階段,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現存短板,以實現古樹名木資源的可持續保護,此次《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出臺為古樹名木科學保護提供了新指導。
如何高質量推動樹名木保護工作開展?“應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持續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科技支撐。”浙江農林大學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專家鄭炳松表示,可以通過加強古樹名木科學保護的頂層設計、古樹名木資源保護的基礎研究、古樹名木專業保護的人才培養、古樹名木監管防控的技術革新、古樹名木保護利用的價值轉化,提升全社會對古樹名木保護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據了解,浙江農林大學曾先后協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對古樹名木衰老原因調查、樹齡鑒定、古樹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長壽特性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研究。針對白蟻、真菌病害等古樹名木常見病蟲害,開發了專項防治技術,通過種苗繁育技術、野外回歸試驗等技術,成功實現了普陀鵝耳櫪等古樹名木的人工繁育,為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和種質資源庫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此外,還結合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知識,采用樹洞修補、根系復壯等物理修復手段,成功救護了一批瀕臨死亡的古樹,其中,樹齡約2000多年的浙江省現存第一古樹——臨安太湖源鎮千年古圓柏目前生長向好。
眼下,浙江農林大學已成立了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并啟動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大樓建設、申請成立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會等工作。下一步,學校還將通過成立微專業、設立林學專業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研究生專業,開設古樹名木保護課程、提供古樹名木檢測和監測服務等,全面助力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http://jrla.lanews.com.cn/Article/index/aid/8776277.html 《今日臨安》:20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