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承載著傳統文化,記載著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作為農林高校的專家教授、科技人員,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為全省乃至全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為我們更好地服務社會提供了平臺。”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召開貫徹落實《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座談會,30多名專家教授聚焦各自崗位職責,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活化利用、科普宣教等方面談了各自的學習體會,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浙江農林大學自然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吉表示,近年來古樹名木保護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我國古樹名木保護的整體科研水平還有待提升,主要體現在:瀕危古樹保護技術有待突破,科學價值研究利用不足,跨區域與跨學科協作不夠、智能化監測程度較低,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轉化方面仍需加強;關于古樹名木的生態特性、留存機制等深層機理研究較少,一些關鍵技術和領域仍存在短板。目前,我國古樹名木保護科研領域已進入從“搶救性保護”向“系統性研究”轉型的關鍵階段,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現存短板,以實現古樹名木資源的可持續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出臺,為古樹名木科學保護提供了新指導。
浙江農林大學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專家鄭炳松建議,要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凝聚各方力量,持續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科技支撐,共同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高質量開展,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讓古老的樹木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一是要加強古樹名木科學保護的頂層設計,形成全方位立體保護機制;二是要加強古樹名木資源保護的基礎研究,建設古樹名木基因庫和種質資源圃,實現遺傳資源綜合保護;三是要加強古樹名木專業保護的人才培養,合作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研究工作;四是要加強古樹名木監管防控的技術革新,提高保護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五是要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利用的價值轉化,促進古樹名木保護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提升社會各界對古樹名木保護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一直以來,作為浙江省唯一的農林類重點建設高校,浙江農林大學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專業的技術力量,深度參與全省乃至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的各項工作,在制度建設、資源調查、搶救復壯、公園建設和科普宣傳等多個關鍵領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前,該校曾先后協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對古樹名木衰老原因調查、樹齡鑒定、古樹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長壽特性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研究,針對白蟻、真菌病害等古樹名木常見病蟲害,開發了專項防治技術,通過種苗繁育技術、野外回歸試驗等技術,成功實現了普陀鵝耳櫪等古樹名木的人工繁育,為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和種質資源庫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結合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知識,采用樹洞修補、根系復壯等物理修復手段,研發養護與搶救復壯技術,成功恢復了許多瀕危古樹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樹重新煥發生機。為更好地助力古樹名木保護工作,2024年1月8日,浙江農林大學還成立了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并啟動古樹名木保護研究院大樓建設、申請成立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會工作。下一步,學校還將通過成立微專業、設立林學專業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研究生,編輯出版古樹名木保護相關的教材,開設古樹名木保護課程、提供古樹名木檢測和監測服務等,全面助力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http://kjb.zjol.com.cn/html/2025-03/11/content_2862074.htm?div=-1 《科技金融時報》:2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