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幕幕場景,一句句話語,短短二十幾分鐘的校史劇,將60多年艱辛坎坷、砥礪前行的辦學歷史,堅韌不拔、不斷超越的學校精神,濃縮在了一個個小故事里。通過一張張舊相片、一個個老鏡頭,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又一位曾經為學校發展奉獻出青春年華的老師。師者如光,為學生指引方向。”雖然演出已經結束,但是浙江農林大學生藥241班代曉睿同學的眼前,還時常浮現出校史劇《師者如光》里一個個印象深刻的畫面。
日前,在浙江農林大學舉行的師生表彰大會暨元旦文藝晚會上,由該校師生自編自演的校史劇《師者如光》進行了首演。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時間,該劇卻帶領師生穿越時空長廊、重溫學校歷代師生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創校故事,深刻感悟頂天立地的“大先生”。該劇的首演,不僅感動了線上線下萬名師生,也濕潤了親歷學校發展的老領導老教授們的眼眶……不少師生表示,校史是最鮮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校史劇演出現場,就是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課。
據介紹,《師者如光》以浙江農林大學的老教授黎章矩和老書記陳敬佑為人物原型,內容取自該校歷史上的真實故事。以年近九旬的黎教授夫婦重回學校為線索,在舉辦生態嘉年華活動的校園里,他們偶遇該校“雷鋒班”00后志愿者女生小林。于是,兩老一少,在對話中將時光拉回1958年建校之初喜迎五位知名教授、師生克服困難共建校園、跋山涉水開展林業科研、真心真意助推山鄉發展等建校史上的各個重要節點……
“一所高校的發展軌跡往往與國家、民族發展的軌跡維系在一起,是當代青年人了解國家與民族命運的一個窗口。講好‘校史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方式,對青年學生成長有現實激勵意義。”說起排練校史劇的目的,浙江農林大學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教師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每一位學子成長的背后,都有無數雙老師的手在托舉和引領。
《師者如光》展現的是學校可歌可泣的發展史,追問的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還反映了全校師生新時代以來牢記囑托,在教書育人、科研登峰、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推進山區共富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學校希望這部校史劇能夠激勵廣大教師接續奮斗,爭做頂天立地的“大先生”,勉勵當代青年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共同書寫新時代新征程的傳奇故事。
“排練時,我時常在想,受人敬仰的教授與同學們接觸時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在從事科研時又是怎樣一個人?為了演好老教授,我一直在不斷地揣摩、感受教授的心路歷程,也在不斷學習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師者如光》的演員之一、建筑232班的都仁杰同學說,為了演好校史劇,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學校的歷史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該校大四學生吳炯鋮,是《師者如光》中一名老師的扮演者。他認為,通過參演這部劇,他不僅更加深刻了解了學校自1958年建校以來的點點滴滴,也讓他明白了農林人的奉獻、創造精神,進一步啟發他如何在畢業后更好地弘揚和踐行學校精神,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來校工作二十年了,校史的精神力量如何在舞臺上呈現?這一次實踐,還真教育了我,藝術來源于生活,校史是校園藝術的重要源泉。”該校藝術教育中心周迎萍老師表示。該校文法學院熊侃老師則認為,作為剛入校的新教師,參與校史劇的最大收獲是,了解到了66年來學校發展的故事,從中回望了過去、關注于當下同時又滿懷期許地展望了將來。
不僅參演的師生受到了教育,精心打磨的《師者如光》臺詞,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觀眾。“我是農民出身,一輩子都在鉆林子,就為了能多研究一棵樹、一粒籽兒。”“山上有什么,能種什么,怎么種好它,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這輩子就想讓老百姓端起金飯碗,過上好日子。”“肩負使命與責任,一代又一代教師,一批又一批人才,在這里匯聚。”……一句句臺詞,不斷感動著臺下的一位位師生。
“正是一代又一代農林人,發揚‘堅韌不拔 不斷超越’精神,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才有了如今學校的發展成就。”浙江農林大學學生通訊社的大三女生夏欣怡表示,“我覺得《師者如光》不僅是校史劇,更是一臺生動的思政課,讓我們在沉浸式的觀看中,深切感受到歷史和當下的共振共鳴,在內心深處烙下了學校精神的印記。”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1/t20250113_2651021.shtml 中國教育在線:202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