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8日,在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上,國內著名碳匯研究專家、我校周國模教授應邀出席大會并結合最新研究成果作學術報告,這也是他連續8年應邀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發表學術報告。
2017年聯合國第23次氣候變化會議6日至17日在德國波恩舉行,來自195個締約方的超過25000名代表參加本大會。中國政府派出了由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的代表團與會,德國媒體對中國近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的行動以及中國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所提出的“中國方案”予以贊賞。

11月8日,在“中國角” 舉辦的“生態服務價值的多元化探索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邊會上,周國模教授作了題為《System Thinking Bamboo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的學術報告,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介紹了竹林生態系統強大的固碳能力及其在推進綠色經濟、促進社區發展方面的作用。
周國模指出:竹林廣泛分布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是世界“第二大”森林資源。竹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提供多樣化的竹材產品,吸收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可在全球氣候變化、綠色發展和減少貧困等方面的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竹林碳匯研究和竹林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同時呼吁: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竹林資源分布區的國家,可以分享中國在竹林研究方面的技術與成果,促進其共同發展。
周國模教授是我國最早從事森林碳匯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之一,是國內外碳匯研究領域尤其是竹林碳匯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實施了全球首個毛竹林碳匯項目,首次開發出2項國家竹林碳匯項目方法學,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成為我國竹林碳匯項目計量監測的方法標準,實現了竹林碳匯的中國核證減排(CCER)交易。他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竹林碳匯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先后多次獲得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等各類科研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兩次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近幾年,周國模率領的研究團隊特別注重竹林提質增匯項目開發推廣工作,“竹林固碳減排綜合經營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推廣低碳技術,已在浙、閩、川等竹子重點分布區推廣竹林提質增匯減排綜合經營技術;2015年,在湖北通山實施了全國首個CCER毛竹造林碳匯項目,產生19.4萬噸核證減排量,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自2015年開始,在浙江安吉、景寧、諸暨、遂昌、臨安等5縣市幫助2萬多戶竹農開發CCER竹林經營碳匯項目30多萬畝,可以產生核證減排量約430萬噸。2012年起在南美、非洲等地區介紹竹林碳匯研究成果與技術推廣,并在非洲肯尼亞、埃塞俄比亞開展竹子碳匯造林。
據介紹,森林固碳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碳減排措施和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議題,被大多數國家列入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增匯、促進林業碳匯交易,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緩解國際減排壓力的重要舉措。周國模團隊關于森林碳匯的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中做出了積極而有成效的貢獻,同時在推動綠色低碳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推動全國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新聞中心)